一、湿疹的核心共性症状
无论处于哪个阶段,湿疹都有 3 个典型共性,也是与其他皮肤病(如皮炎、荨麻疹)的关键区别之一:
剧烈瘙痒(核心症状)
几乎所有湿疹患者都会出现,且瘙痒通常 “昼轻夜重”—— 夜间环境安静、皮肤温度升高,瘙痒感会明显加剧,严重时会影响睡眠,导致患者反复搔抓,进而引发 “瘙痒 - 搔抓 - 皮肤损伤 - 加重炎症” 的恶性循环,这也是湿疹难愈合、易反复的重要原因。
皮疹对称分布
湿疹的皮疹多呈 “双侧对称”,比如:
四肢:手肘内侧、膝盖窝(腘窝)、手腕、脚踝。
躯干:前胸、后背、腹部。
面部:婴幼儿常累及面颊、额头,成人可能累及眼周、口周。
对称分布的特点能帮助初步区分湿疹与 “接触性皮炎”(多局限于接触部位,不对称)。
皮肤干燥、屏障受损
湿疹患者的皮肤天生或后天(炎症、搔抓)导致 “角质层功能异常”,锁水能力下降,因此即使皮疹不明显,也常伴随全身或局部皮肤干燥、粗糙,甚至脱屑,尤其在秋冬干燥季节会加重,干燥又会进一步诱发或加剧瘙痒。
二、湿疹不同阶段的典型症状(急性期→亚急性期→慢性期)
湿疹的病程会随炎症轻重、搔抓程度、治疗是否及时,呈现不同阶段的表现,各阶段症状差异较大,具体如下:
1. 急性期:炎症最重,以 “渗出、水疱” 为核心
多由诱因(如接触过敏原、皮肤刺激)突然诱发,症状来得急、程度重,主要表现为:
皮疹形态:
初期为 “红斑”(淡红色或鲜红色,边界模糊,面积可大可小)。
迅速发展为 “丘疹”(米粒至绿豆大小的红色小疙瘩)、“水疱”(透明或淡黄色,抓破后会流出清亮渗液)。
渗液干燥后会形成 “淡黄色结痂”,若合并细菌感染(如搔抓导致皮肤破损),会出现黄色脓性渗液、脓痂,伴随轻微疼痛(而非单纯瘙痒)。
伴随感受:剧烈瘙痒,偶尔有灼热感,因渗液和结痂,皮肤摸起来潮湿、黏腻。
好发部位:面部、躯干、四肢屈侧(手肘、膝盖内侧),婴幼儿更常见于面颊、头皮。
2. 亚急性期:炎症减轻,从 “潮湿” 转向 “干燥”
多由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搔抓后发展而来,炎症逐渐缓解,渗出减少,主要表现为:
皮疹形态:
红斑颜色变浅(从鲜红转为淡红或暗红色)。
水疱减少、渗液基本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 “丘疹、脱屑”—— 皮肤表面变得干燥、粗糙,覆盖细小的白色或淡黄色鳞屑。
部分区域可能残留少量结痂(较薄、易脱落),皮疹边界比急性期更清晰。
伴随感受:瘙痒仍明显,但比急性期略轻,无灼热感,皮肤摸起来干燥、粗糙。
持续时间:若护理得当,1-2 周可向慢性期过渡。若再次接触诱因(如抓挠、刺激),可能复发为急性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