脚气的 4 种典型分型及症状(常见)
不同分型的核心区别在于 “发病部位” 和 “皮肤形态”,其中水泡型、间擦糜烂型、鳞屑角化型最为高发,混合型(同时出现两种以上症状)也较常见。
1. 水泡型足癣(瘙痒最剧烈,夏季高发)
发病部位:主要集中在足底、足侧缘(比如脚掌前半段、脚趾与脚掌连接的侧面),少数会蔓延到脚背;
核心症状:
水泡:直径 1-3 毫米的小水泡,呈透明或半透明状,通常成群聚集(像 “小水珠” 堆在一起),部分会融合成稍大的水泡,泡壁较厚、不易破裂,挑破后会流出清澈液体,破损处皮肤发红、光滑;
瘙痒:瘙痒感极强,尤其在夜间、泡脚后或穿鞋闷热时加重,抓挠后可能导致水泡破裂,留下红色糜烂面;
典型人群:“汗脚” 人群、长期穿不透气运动鞋 / 皮鞋的人,或在公共浴室、游泳池赤脚行走后感染真菌的人。
2. 间擦糜烂型足癣(俗称 “烂脚丫”,易继发感染)
发病部位:几乎只发生在脚趾间,尤其以第 3-4 脚趾、第 4-5 脚趾间最常见(这两个部位脚趾间隙窄,容易出汗、不透气);
核心症状:
皮肤糜烂:脚趾间皮肤先变白、变软,表面出现 “浸渍”(像泡久了的纸一样发皱),随后表皮脱落,露出红色、潮湿的糜烂面,严重时会渗出血丝;
瘙痒 + 疼痛:早期以瘙痒为主,后期因皮肤破损,走路摩擦或接触水时会伴随刺痛感,若不及时处理,极易继发细菌感染(出现红肿、流脓);
典型场景:经常穿不吸汗的化纤袜子、鞋子不透气,或洗脚后未擦干脚趾间水分,导致真菌持续繁殖。
3. 鳞屑角化型足癣(易被忽视,冬季易开裂)
发病部位:主要在足跟、足底外侧缘,有时会蔓延到整个足底,病程较长时可能累及足背;
核心症状:
皮肤干燥、脱屑:足底皮肤变得粗糙、增厚,表面覆盖白色或灰白色的鳞屑(像 “头皮屑” 一样脱落),用手抓挠会有大量皮屑掉落;
角化、开裂:长期不治疗会导致皮肤过度角化(变硬、变厚),冬季干燥时容易出现皲裂(裂口深时会出血、疼痛,影响走路);
特点:瘙痒感相对较轻(甚至早期无明显瘙痒),很多人会误以为是 “皮肤干燥”,延误治疗,导致病程迁延(可能持续数年)。
4. 混合型足癣(临床常见,症状叠加)
多数脚气患者并非单一分型,而是两种或三种分型的症状同时出现,比如:
脚趾间有糜烂(间擦糜烂型),同时足底有水泡(水泡型);
足跟有角化脱屑(鳞屑角化型),同时脚趾侧缘有小水泡(水泡型);
特点:症状更复杂,瘙痒和不适感也更明显,治疗周期相对更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