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常情况下,健康成年人每天掉头发的数量在 50-100 根 之间,这是头发正常生长周期(生长期、退行期、休止期)的自然结果,属于 “生理性脱发”,无需过度担心。
一、为什么会掉头发?先了解头发的生长周期
头发并非终身不脱落,而是遵循 “生长 - 脱落 - 再生长” 的循环,每个周期约 2-6 年,可分为 3 个阶段,掉发主要发生在休止期:
生长期(占 90%-95%):头发持续生长,时长 2-6 年,这也是我们日常看到的 “健康长发” 的主要阶段,此阶段头发牢固附着在毛囊上,几乎不会脱落。
退行期(占 1%-2%):毛囊逐渐萎缩,头发停止生长,时长约 2-3 周,头发与毛囊的连接开始变松。
休止期(占 5%-10%):毛囊进入 “休眠” 状态,头发完全停止生长,时长约 3-4 个月,此时头发极易脱落(如梳头、洗头时),之后毛囊会重新进入生长期,长出新头发,替代脱落的旧发。
简单来说:每天掉 50-100 根,本质是 “休止期头发” 自然脱落,同时有等量的 “生长期头发” 在生长,整体头发总量会保持动态平衡(既不会变稀疏,也不会明显变浓密)。
二、如何判断自己的掉发是否 “正常”?3 个简单方法
日常无需一根根数,可通过以下场景快速判断:
梳头时:用普通梳子梳 1 次头发,若脱落的头发在 5-10 根以内,且无明显 “头发变稀疏”(如头顶、发际线肉眼可见变空),属于正常。
洗头时:洗 1 次头,脱落的头发若在 20-30 根以内(不会堵塞下水道,也不会在手心攥出 “一小撮”),属于正常。
日常观察:枕头、衣服上偶尔有几根落发,且长期下来头发的 “粗细、密度” 无明显变化(如扎马尾时,发束的粗细和 1 年前差不多),说明掉发在正常范围。
三、哪些情况属于 “异常脱发”(需警惕)?
若出现以下情况,说明掉发量可能超过 100 根 / 天,属于 “病理性脱发” 或 “异常脱发”,建议及时排查原因:
掉发量明显增多:洗头时一次掉发超过 50 根(手心能攥住 “一大撮”),梳头时梳子上粘满头发(超过 15 根),或枕头、衣服上落发密集(每天能扫出 20 根以上)。
头发明显变稀疏:
头顶:肉眼可见头顶头发变薄,能看到头皮(尤其是灯光下)。
发际线:发际线明显后移(如额头变宽),或鬓角头发变稀疏。
发束变细:同一位置的头发,比 1 年前明显变细、变软(如扎马尾时,发束明显变细)。
伴随其他症状:掉发的同时,伴随头皮瘙痒、头屑增多、头皮发红(如脂溢性皮炎),或头发根部有 “小白点”(可能是 “休止期脱发” 或 “斑秃” 的信号),甚至出现 “圆形 / 椭圆形的秃斑”(斑秃典型表现)。
四、哪些因素会导致 “异常脱发”?
除了疾病(如甲状腺疾病、贫血、脂溢性皮炎、斑秃等),生活中很多习惯也会导致掉发量超过正常范围,常见诱因包括:
精神因素:长期熬夜、压力大、焦虑、情绪崩溃(如亲人离世、工作变故),会打乱毛囊的生长周期,导致大量头发提前进入 “休止期”,进而引发 “休止期脱发”(通常在压力事件后 2-3 个月出现)。
饮食问题:长期节食、挑食(如不吃肉、不吃主食),导致蛋白质(头发主要成分是角蛋白)、铁(缺铁会导致 “缺铁性贫血”,影响毛囊供血)、锌(缺锌会影响毛囊修复)、维生素 B 族(维持头皮健康)缺乏,会导致头发脆弱易断、脱落增多。
外界刺激:频繁烫染(染发剂、烫发剂中的化学物质损伤毛囊)、用过热的水洗头(烫伤头皮,破坏毛囊环境)、梳头时用力拉扯(如梳打结的头发时硬拽),会直接导致 “机械性脱发” 或 “化学性脱发”。
激素变化:女性产后(雌激素水平骤降)、更年期(激素紊乱),或男性 “雄激素性脱发”(遗传导致,头顶、发际线逐渐变稀),也是常见的异常脱发原因。
五、日常如何减少 “不必要的掉发”?4 个实用建议
即使是正常掉发,也可通过调整习惯减少 “额外掉发”,保护头发健康:
温和护理头发:
用 37℃左右的温水洗头(不烫头皮即可),避免用含皂基、酒精的强刺激性洗发水。
梳头时用宽齿梳(尤其是湿发时,头发更脆弱),从发梢开始梳,避免硬拽打结的头发。
减少烫染频率(每年不超过 2 次),烫染间隔至少 3 个月。
调整饮食:
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(鸡蛋、牛奶、瘦肉、豆制品),为头发提供 “原料”。
补充含铁、锌的食物(菠菜、动物肝脏、坚果、牡蛎),避免缺铁性脱发。
适量吃富含维生素 B 族的食物(全谷物、瘦肉、西兰花),维持头皮健康。
改善生活习惯:
避免熬夜(尽量 23 点前睡),保证毛囊得到充足的 “修复时间”。
减少压力(如通过运动、冥想放松),避免毛囊因 “应激反应” 提前进入休止期。
避免过度牵拉:少扎过紧的马尾、辫子,避免长期戴过紧的帽子(会压迫头皮,影响血液循环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