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囊炎是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炎症,核心诱因是 “病原体入侵毛囊 + 毛囊屏障受损 + 局部环境适宜病原体繁殖”,其中细菌感染(尤其金黄色葡萄球菌)常见。
病原体入侵毛囊(细菌 / 真菌是 “元凶”)
毛囊是皮肤的 “毛发生长器官”,开口于皮肤表面,若病原体通过毛囊口侵入内部,或从皮肤破损处蔓延至毛囊,就会引发炎症,常见病原体分为两类:
1. 细菌性毛囊炎(最常见,占比超 80%)
主要病原体:金黄色葡萄球菌(占细菌性毛囊炎的 90% 以上),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、链球菌等。
感染途径:
皮肤表面天然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,当毛囊口因摩擦、损伤破损时,细菌会趁机侵入毛囊内部,在毛囊内大量繁殖,引发 “红色丘疹、脓疱”。
间接接触感染:使用被细菌污染的毛巾、剃须刀、衣物(如健身房公共毛巾),或接触患者的毛囊炎脓疱分泌物,可能被传染。
全身扩散:少数情况下(如糖尿病、免疫力极低者),细菌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毛囊,引发 “泛发性毛囊炎”(全身多处出现丘疹脓疱)。
2. 真菌性毛囊炎(又称 “糠秕孢子菌毛囊炎”)
主要病原体:马拉色菌(一种常见于皮肤表面的真菌,正常情况下不致病,属于 “条件致病菌”)。
感染途径:
当皮肤油脂分泌过多(油性皮肤、夏季出汗多)、局部潮湿闷热,或长期使用抗生素 / 激素,马拉色菌会过度繁殖,产生的菌丝和代谢产物会刺激毛囊,引发炎症。
好发部位多为 “皮脂分泌旺盛区域”(胸背、颈部、上臂),表现为 “均匀分布的小脓疱”,伴随轻微瘙痒,与细菌性毛囊炎的 “分散性丘疹” 有明显区别。
关键诱因:毛囊屏障受损 + 局部 / 全身抵抗力下降
病原体能否引发毛囊炎,还取决于 “毛囊是否易被入侵” 和 “身体能否抵御感染”,以下因素会显著增加发病风险:
1. 毛囊屏障直接受损(给病原体 “开门”)
物理摩擦 / 损伤:
穿紧身衣物(如紧身牛仔裤、化纤内衣)、频繁刮毛(剃须刀划伤皮肤)、摩擦运动(如跑步时衣物摩擦大腿内侧),会直接破坏毛囊口的皮肤屏障,形成微小伤口,让细菌 / 真菌轻易侵入。
职业相关损伤:长期接触粉尘、油脂(如机械工人、厨师),或反复抓挠头皮(如头屑多、头皮痒时),也会损伤毛囊,增加感染概率。
化学刺激:
频繁使用强碱性肥皂、沐浴露,或长期涂含酒精、香精的护肤品,会洗掉皮肤表面的天然皮脂(皮脂是屏障的 “保护膜”),导致毛囊口干燥、脆弱,易受病原体侵袭。
头皮毛囊炎常见诱因:长期用强力去油洗发水、频繁染烫(染发剂刺激毛囊)。
2. 局部环境适宜病原体繁殖(“温床” 条件)
潮湿闷热:
夏季高温、出汗多(如运动后不及时洗澡),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(如浴室、厨房),皮肤表面水分多,细菌 / 真菌会快速繁殖(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潮湿环境中繁殖速度是干燥环境的 3 倍)。
久坐不动(如办公室人群)、穿不透气的鞋子(如胶鞋、运动鞋),会让局部皮肤(如臀部、足底)长期处于闷热状态,诱发 “臀部毛囊炎”“足底毛囊炎”。
油脂分泌过多:
油性皮肤、青春期(雄激素高导致皮脂分泌旺盛),或长期吃高糖高脂食物(如奶茶、油炸食品),会让毛囊周围油脂堆积,为马拉色菌(以皮脂为食)提供充足营养,间接促进真菌性毛囊炎发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