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见原因:毛囊炎(细菌 / 真菌感染,红肿疼痛或瘙痒)
头皮是毛囊密集区域,油脂分泌旺盛,易因清洁不当、摩擦受损引发毛囊感染,分为 “细菌性毛囊炎” 和 “真菌性毛囊炎(头癣的一种)”,占头皮小疙瘩的 60% 以上。
1. 细菌性毛囊炎(红肿、疼痛,易化脓)
核心机制:头皮毛囊被 “金黄色葡萄球菌” 等细菌入侵(如抓挠导致头皮破损、油脂堵塞毛囊),引发急性炎症。
典型表现:
疙瘩形态:单个或多个 “红色小丘疹”(直径 2-4mm),顶端易出现小白点(脓疱),摸起来硬实,按压有疼痛感。
分布特点:散在分布于头皮任何部位,尤其前额发际线、头顶(油脂分泌多的区域)。
伴随症状:脓疱破裂后可能流出少量脓液,愈合后可能留下淡褐色小疤痕(轻微凹陷),无明显瘙痒(或轻微痒)。
常见诱因:长期不洗头(油脂、灰尘堵塞毛囊)、频繁染烫(化学剂损伤头皮屏障)、戴紧身帽子(闷热不透气)、免疫力下降(如熬夜、感冒)。
2. 真菌性毛囊炎(头癣 - 黑点癣 / 黄癣,瘙痒明显)
核心机制:头皮被 “皮肤癣菌”(如须癣毛癣菌、许兰毛癣菌)感染,侵犯毛囊及毛发根部,属于 “头癣” 的一种。
典型表现:
疙瘩形态:“红色小丘疹或小脓疱”(比细菌性毛囊炎更密集),伴随 “脱发”—— 毛发根部有白色鳞屑套(菌鞘),或头发在头皮表面折断(留下黑色小点,称 “黑点癣”)。
分布特点:多集中在头顶、枕部,可逐渐扩散。
伴随症状:剧烈瘙痒(夜间加重),抓挠后疙瘩易破损,可能继发细菌感染(出现疼痛),具有传染性(可通过共用梳子、帽子传播)。
常见诱因:接触患病者(如家人有头癣)、共用个人用品(梳子、毛巾、帽子)、头皮潮湿(出汗多未及时清洁)。
脂溢性皮炎(油脂多 + 鳞屑,瘙痒为主)
脂溢性皮炎是头皮油脂分泌过剩引发的慢性炎症,虽以 “红斑、鳞屑” 为核心,但常伴随细小疙瘩,尤其在油脂分泌旺盛的人群中高发(如青少年、男性)。
核心机制:
头皮皮脂腺受雄激素刺激分泌过多油脂,马拉色菌(一种真菌)在油脂中大量繁殖,分解油脂产生刺激性物质,引发头皮炎症,同时导致毛囊轻微堵塞,形成小疙瘩。
典型表现:
疙瘩形态:头皮出现 “细小的淡红色或肤色小丘疹”(直径 1-2mm),不化脓,摸起来柔软,常伴随 “油腻性鳞屑”(头皮屑多,呈黄色或白色油腻薄片,黏附在头皮或头发上)。
分布特点:集中在头顶、前额发际线、耳后等油脂密集区域,常对称分布。
伴随症状:明显瘙痒(抓挠后疙瘩可能发红,但无明显疼痛),头发易出油(洗后 1-2 天就油腻),严重时疙瘩融合成小片红斑。
常见诱因:
内在:雄激素水平高(青春期、男性)、熬夜、压力大(导致内分泌紊乱,油脂分泌增多)。
外在:频繁用强力去油洗发水(破坏头皮屏障,刺激油脂代偿分泌)、饮食高糖高油(加速油脂合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