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机制:为什么 “晚上” 容易发作?
荨麻疹的本质是皮肤黏膜的 “暂时性血管扩张 + 通透性增加”,而夜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会放大这种反应:
激素水平波动:人体白天分泌的 “糖皮质激素”(有抗炎、抑制过敏的作用)在夜间浓度降低,对过敏反应的 “抑制力减弱”,导致皮肤更容易出现风包;
神经敏感性升高:夜间环境安静,注意力更集中在皮肤不适上,且交感神经活跃度下降、副交感神经占优,会放大瘙痒和血管扩张的信号;
接触环境更固定:晚上会长时间处于卧室环境(接触床品、螨虫)、使用护肤品 / 药物,或因体位变化(如压迫皮肤)、体温升高(如被子里闷热)触发诱因。
二、常见诱因:从 “环境” 到 “身体内部”
1. 夜间专属的 “环境 / 接触性诱因”
这类诱因仅在夜间接触或浓度升高,是最常见的原因:
床品相关过敏原
螨虫:床垫、枕头、被子长时间不清洗(尤其棉质、羽绒材质),会滋生大量 “尘螨”,其排泄物、尸体是强过敏原 —— 夜间躺在床上,皮肤直接接触床品,尘螨过敏原被吸入或接触皮肤,诱发风包;
材质刺激:床品材质为化纤、羊毛、丝绸(部分人对蛋白质过敏),或洗涤剂残留(未漂洗干净的香精、防腐剂),夜间皮肤长时间贴合,会持续刺激皮肤;
宠物接触:若宠物习惯上床,其毛发、皮屑、唾液会附着在床品上,夜间接触后诱发过敏。
体温 / 湿度变化
被子闷热:夜间盖被子导致局部体温升高(如躯干、四肢),皮肤血管扩张,会诱发 “胆碱能性荨麻疹”(常见于年轻人,风包多为细小丘疹,伴刺痛感);
环境干燥 / 潮湿:干燥会破坏皮肤屏障,让过敏原更容易渗透;潮湿则会促进螨虫、霉菌滋生,加重过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