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癣(俗称 “脚气”)是由皮肤癣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真菌性皮肤病,因感染部位、真菌种类及个体差异,症状表现多样。
常见类型:水疱型足癣(好发于夏季、汗脚人群)
核心特点:水疱为主,剧烈瘙痒
发病部位:多集中在足底前半段、脚趾侧缘(尤其第 3-4、4-5 趾间),少见于足跟;
皮肤表现:
出现 “针尖至米粒大小的透明 / 半透明小水疱”,疱壁较薄、不易破裂,水疱多孤立存在,也可能簇集成群(类似 “小水泡群”);
水疱周围皮肤正常,无明显红肿,但抓挠后水疱可能破裂,流出清亮液体,干涸后会留下细小脱屑;
自觉症状:剧烈瘙痒,尤其在温暖环境(如穿鞋、泡脚后)或夜间加重,抓挠后可暂时缓解,但易因抓挠导致水疱破裂,增加继发感染风险。
高发类型:趾间糜烂型足癣
核心特点:趾间皮肤糜烂、发白,伴随异味
发病部位:主要累及脚趾间,尤其第 3-4、4-5 趾间(这些部位通风差、易潮湿),严重时可扩散至足底边缘;
皮肤表现:
早期趾间皮肤发红、潮湿,逐渐变得发白、松软,表面覆盖 “灰白色腐皮”,轻轻一碰或抓挠就会脱落,露出红色糜烂面(类似 “烂肉”),可能伴随少量渗液;
长期不愈会导致趾间皮肤增厚、粗糙,甚至出现皲裂(细小裂口);
自觉症状:瘙痒剧烈,糜烂面暴露后可能伴随轻微疼痛(若继发细菌感染,疼痛会加剧,甚至出现红肿、流脓);同时因真菌分解汗液和皮肤组织,会产生明显异味(脚气臭味)。
慢性类型:鳞屑角化型足癣(好发于冬季、干燥皮肤人群)
核心特点:皮肤干燥、粗糙、脱屑,瘙痒较轻
发病部位:多发生在足跟、足底外侧缘,可蔓延至整个足底,常对称出现(双脚同时发作);
皮肤表现:
足底皮肤增厚、变硬,表面覆盖 “白色或淡黄色干燥鳞屑”,鳞屑可大片脱落(如脱袜子时可见大量皮屑),严重时皮肤纹理变粗、失去弹性;
冬季因皮肤干燥加重,可能出现细小皲裂(裂口深浅不一,深裂口可能伴随轻微出血和疼痛);
自觉症状:瘙痒相对较轻(多为 “干燥痒”),但皲裂时会出现刺痛,尤其走路时摩擦会加重不适;因症状不典型,易被误认为 “皮肤干燥” 或 “鱼鳞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