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核心病因:马拉色菌的 “过度繁殖”
人体皮肤表面(尤其是胸背、腋窝等褶皱处)天然存在马拉色菌(一种嗜脂性真菌,喜欢 “吃” 皮肤分泌的油脂),正常情况下数量可控,不会引发症状。但当皮肤环境满足以下 “适宜条件” 时,真菌会大量繁殖,其代谢产物(如刺激性脂肪酸)会破坏皮肤角质层,进而出现皮疹和瘙痒:
高温潮湿 + 出汗多:是最主要诱因。夏季、热带地区,或长期运动、久坐(导致胸背闷汗)的人,皮肤持续处于潮湿状态,为马拉色菌提供了 “繁殖温床”(这也是 “汗斑” 名字的由来)。
油脂分泌旺盛:青春期、男性(油脂分泌多于女性)、肥胖人群,或经常吃高糖、高脂食物的人,头皮和胸背油脂分泌多,马拉色菌会因 “营养充足” 而快速繁殖。
皮肤屏障受损:频繁搓澡、用刺激性强的沐浴露,或皮肤干燥脱屑时,角质层保护功能下降,真菌更容易入侵。
免疫力暂时降低:如长期熬夜、压力大、感冒发烧、长期用激素 / 抗生素,或患有糖尿病、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时,身体对真菌的抵抗力下降,也可能诱发花斑癣。
二、典型症状:“色素异常斑片” 是核心识别点
花斑癣好发于皮脂腺丰富、易出汗的部位(胸背部、腋窝、颈部、上臂内侧,少数可累及面部),症状具有明显特点,容易与其他皮肤病区分:
皮损形态:
初期为 “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淡红色或褐色小斑点”,表面可能附着极薄的、类似 “糠皮” 的细碎鳞屑(用手轻轻搓揉,鳞屑会脱落)。
随着病情发展,小斑点会逐渐扩大、融合,形成 “边界清晰的圆形或不规则斑片”,直径可达 1-3 厘米,部分斑片边缘还会有一圈浅色的 “晕环”。
色素异常(关键特征):
因真菌会破坏皮肤中的 “黑色素细胞”,导致皮损处色素发生改变,且与肤色对比明显:
肤色较深的人:皮损多呈 “淡白色、灰白色”(类似 “白斑”,但边界不如白癜风清晰,且有鳞屑)。